国产成人香蕉在线视频网站,91视频99,人人看人人艹,av激情亚洲男人的天堂

各路“神仙”披掛上陣,八仙燈戲為何花開蒙陰?

2025-03-06 10:26:11 來源: 大眾新聞·大眾日報 作者: 盧昱

  每年春節(jié)前后,臨沂市蒙陰縣高都鎮(zhèn)大孫官莊村的八仙燈戲團便活躍起來。各路“神仙”精神抖擻披掛上陣,鑼鼓響起來,雜技耍起來,戲曲唱起來,八仙各顯神通,走街串巷,祈福土地廟,將新年祝福送至千家萬戶。

  八仙傳說自元代算起,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,經過人們的競相傳誦,通過民間文學、影視、美術等廣泛傳播,形成了綜合性的民間藝術。而戲劇、曲藝對八仙傳說的轉化,則為八仙傳說提供了更為活靈活現的傳播方式,讓民間傳說在鄉(xiāng)土中深深扎根。

  萬歷年間初跑“八仙”

  “據老一輩的說法,俺村的‘八仙燈’是明朝萬歷年間,由村里出去的朝廷大員孫宗溪組織人員表演的。那時候,周圍鄉(xiāng)親積極助陣,便年年演出,成為村里的保留文化活動,逐步形成了‘八仙燈’‘鋦大缸’‘跑旱船’‘畫傘面’‘劉秀走南陽’等系列節(jié)目,這些節(jié)目膾炙人口、長盛不衰?!卑讼蔁魬虻谑鷤鞒腥藢O云成說。

  明代文學家、史學家王世貞在《弇州續(xù)稿·題八仙像后》中記載:“八仙者,鐘離、李、呂、張、藍、韓、曹、何也。不知其會所由始,亦不知其畫所由始。余所睹仙跡及圖史亦詳矣,凡元以前無一筆?!卑讼芍傅氖菨h鐘離、鐵拐李、呂洞賓、張果老、藍采和、韓湘子、曹國舅、何仙姑,有關八仙的仙跡、繪畫和史籍在元代以前是沒有的,只有元代及元以后的作品才出現過。

  從山西芮城永樂宮元代壁畫可知,八仙群體在元代已初步形成,并逐漸向以漢鐘離、呂洞賓為核心,有嚴密師承的八仙傳說系統(tǒng)發(fā)展。元初,八仙傳說隨著全真道在膠東地區(qū)的盛行而流行,自然會有許多八仙的故事附會而來,甚至后來民間傳說八仙過海出發(fā)的地點就是在蓬萊縣(今煙臺市蓬萊區(qū))的蓬萊閣。

  傳說的流行,自有其軌跡和規(guī)律。隨著八仙傳說的影響越來越大,八仙手中所持的法寶成為傳統(tǒng)的祥瑞圖像,人們一看見這些器物的組合,便能對應不同的法器說出八位仙人的名字,這就是俗稱的“暗八仙”。明清時期,八仙所持的法寶根據人們的習慣不斷變化,逐漸固定下來,或和八仙形象一起,或從八仙中獨立出來,成為民間熟悉的圖案系統(tǒng),出現在民間工藝美術的領域中。

  在蒙陰舊寨鄉(xiāng)北樓村西南,有一座始建于明末的迎仙橋。該橋為三孔石拱橋,長30米、寬5.27米、高4米,橋面欄板上及欄柱上均飾有畫像:橋南側由東向西欄板畫面依次為花籃、荷花(寓意為藍采和與何仙姑)、牡丹、長尾鳥、古松、仙鶴、竹子以及寶葫蘆和芭蕉寶扇(寓意為鐵拐李和漢鐘離)。橋北側由東向西欄板畫面依次為玉板、寶劍(寓意為曹國舅和呂洞賓)、繡球、獅子、梅樹、梅花鹿、喜鵲、麒麟、漁鼓以及毛驢和紫簫(寓意為張果老和韓湘子)。橋上有八仙之跡,也由此有“迎仙”之名。

  迎仙橋位于沂水到蒙陰的古道上,而大孫官莊村前,則是蒙陰到泰安的古道,古道串聯(lián)起兩種八仙的表現形式,應該不是偶然。有專家在著作中稱,古時的沂蒙山區(qū)在交通閉塞、經濟落后、文化衰弱、科技不發(fā)達的情況下,人們只能靠信神、奉神、頌神以求神靈的恩施,這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一個畸形的映照。這一論點,值得商榷。

  游起來沒有頭

  八仙與八仙過海傳說凝聚了中華民族強烈的生命意識與用中醫(yī)藥防病、治病、延長人的壽命乃至長生不老的美好愿望,在春秋戰(zhàn)國的道家學說以及黃老學派文獻中被加以集中與升華,在戰(zhàn)國與秦漢時期仙道文化與道教中被加以發(fā)揚光大。此后,經過唐宋的積淀,在金元這一民族大融合的特殊時代,在神話仙道文化濃郁的膠東半島,終于滾動成了一個八仙群體、八仙過海的生動傳說,這一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傳說在明清進一步拓展流傳,并被外化于日常風俗中。

  著名民俗學家山曼在《八仙》一書中解釋,八仙燈戲離開了元代的大舞臺以后,在一些地方的民間小戲中時常出現。在個別地方,還能形成連臺戲,如山東萊州和招遠的藍關戲,唱八仙,甚至只唱八仙中的韓湘子,就可以連唱數日。在北方一些城市中,皮影戲演八仙,有謠諺說:“《東游(記)》《西游(記)》,游起來沒有頭?!?/p>

  這種傳播在不斷重復中,與懷揣良愿的古人一起,跋涉山河,在蒙陰生根發(fā)芽。據大孫官莊村民間藝人孫效成介紹,“大約在明代的某一年,當地瘟疫遍布,幸有八仙路過此地,用神力為鄉(xiāng)民祛除了瘟疫。之后蒙陰人便扮起想象中八仙的模樣進行表演,以紀念八仙并祈求國泰民安?!?/p>

  八仙燈戲開場,便是一段獅舞。八仙一人一句,接力唱詞:“小仙出洞來,遍地黃花開……洞中方七日,世上幾千年?!?/p>

  當大孫官莊村新一代八仙燈戲民間藝人孫云富向記者表演時,旁邊的孫云成、孫效成兩位老人會下意識接詞,拍手擊節(jié)、腳踏鼓點。戲如人生,他們在蒙山沂水間,用這種獨特的地方戲扮靚彼此的人生。

  后面唱詞也主要圍繞八仙懲惡勸善、除暴安良的精神展開,如呂洞賓仗劍行俠,成為傳說中正義的執(zhí)行者。他們在人世間的所作所為,有時曲折離奇,有時荒誕詼諧,卻體現了老百姓的意志和心態(tài),符合懲惡揚善的社會心理以及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鋤強扶弱、驅除苦難、濟世救人的價值觀。

  在蒙陰八仙燈戲的演出中,既有形態(tài)各異的“八仙”及各自坐騎,又有當地小戲加入其中,如風趣幽默的錮露挑,火爆熱烈的撐旱船。這些融合戲曲、秧歌、雜耍的表演,有動作的質樸狂放,又有隊形變化的復雜。當地小戲表演中有唱有舞有戲,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,是當地時令節(jié)慶、廟會鄉(xiāng)集中不可缺少的娛樂節(jié)目。在新春的祥和氛圍中,將中國傳統(tǒng)的俠義精神一一展現,這種精神鼓舞著人們正確地面對現實和人生。

  八仙坐騎,山東獨一家

  如今,八仙燈戲由孫云成率領二十六位演藝人員,組成“沂蒙革命老區(qū)非遺文化八仙燈戲團”演出,吸引了周邊部分村莊學習效仿。

  一個“跑”字,形象地道出了八仙燈戲的表演特點。“跑燈”分兩個步驟,一是到各家各戶拜年,二是在場地上進行“跑燈”表演。在領燈人的帶領下,按各自的角色特點著戲服化好妝的“八仙”,帶著各自的法器,駕著各自的仙獸來到一個村莊,挨家挨戶地拜年,之后到村口或場院等比較寬敞的地方,進行第二個段落“跑燈”表演。

  八仙燈戲中歌、舞、戲、說結合,表露出我國古代“樂舞同源”的歷史印記。八仙表演中所用各坐騎,均為用竹條扎制出外形,用桑皮紙糊制成型后彩繪而成。各坐騎成型后,用軟藤條穿入頭部,表演者用雙手舉藤條,使各獸頭或上下左右晃動,或按周畫圓。這種八仙坐騎頭、身分離的做法,在山東所有坐騎類節(jié)目中,別出心裁,只此一家。

  領燈人的開場白過后,鑼鼓家什一通敲敲打打,隨后八仙便按順序魚貫而入。先是“龍擺尾”,按順時針跑三圈、逆時針跑三圈。跑完后面向觀眾四燈一組組成兩隊進行“表名”?!氨砻蓖戤吅?,便跑一個“二馬分燈”,就是右邊一隊往右轉,左邊一隊往左轉,各轉成兩個圓圈后再恢復到原來的位置進行第二個環(huán)節(jié)“唱燈詞”。八仙各自有獨特的唱腔。

  此后,各燈便奔跑起來,跑的花樣分別有“葛條盤”“十字大串花”“金絲纏葫蘆”等說法。各燈閃展騰挪,穿插舞動,極富舞蹈性。

  這是“跑燈”的高潮部分,隨著高潮的到來,人們紛紛點燃鞭炮,一時間鑼鼓喧天,鞭炮齊鳴,燈影閃動,熱鬧非凡。眾獸齊聚,東海上浪奔浪涌;八仙過海,云濤間各顯神通。此時人們的情緒也達到高潮。

  此后,便是各種小戲的展演。不同年代,八仙燈戲有著自己的更新體系?!按禾靵砹巳f物都發(fā)青呀,咱們根據地,家家忙春耕啊。有主力和民兵,攻打蒙陰城……機槍掃、炸彈轟,我軍去沖鋒,激戰(zhàn)兩晝夜,收復了蒙陰城……”1945年春我軍解放蒙陰城后傳唱蒙山北麓的這首歌,也被八仙燈戲吸收,至今仍作為保留曲目。“我們最近在創(chuàng)作《沂蒙頌》,希望八仙燈戲一直緊跟時代步伐?!睂O云富說。

 ?。ù蟊娦侣劇ご蟊娙請笥浾?盧昱 通訊員 徐西存 李朋)

初審編輯:

責任編輯:鄧玉莉

相關新聞